今天是: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欢迎访问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网站!

文化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建设 > 文化建设

2012年工作报告之再论和谐单位

时间:[2014-07-30]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7011

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2011新春到来之际,中央一号文件如期而至。《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政策聚焦于“水”,不仅开篇即明确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全面开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保科研事业作为水利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也必将继续呈现出协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我们工作、生活的终极目标乃是追求人生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不论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心灵自由都是我们渴望并努力追求的理想。而和谐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在我们追求的幸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构建一个和谐的单位即是实现单位社会价值的要求,也是我们个人追求之幸福的土壤。一个和谐的单位不仅能滋养出我们个人成功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和单位双方的效益最大化。 
    在经过了近十年来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后,我们的单位目标一步步在实现,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一天天在改变。我们是否陷入了成长的疲惫与迷茫,体会着有快乐却不满足的纠结与浮躁。再论和谐单位建设是我们凝炼单位组织文化的一次探索,也是我们个人提升感受幸福能力的心灵之旅。 


   什么是幸福? 
    关于幸福最早的定义,或许来自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幸福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作如下解释: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环境和生活。从字面上讲,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存的现实空间各要素让人感到愉快、舒服、痛快;二是指人们在具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感到舒心、愉悦和畅快。 
    从当年破旧的科研大楼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办公环境,从迷茫的单位前景到如今大部分职工的有车有房,我们周遭的一切在迅速的变化和发展着,在朝着更明确更美好的未来走近。可是如果问到在座的职工,你们生活的幸福吗?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够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马上回答说“我很幸福”。工作压力山样大,身体精力伤不起,他人获得机遇时的各种羡慕嫉妒怨恨…种种纠结的情绪不时的使我们不满足、不放心、不乐观、不自在、不舒坦。基于此,我们在前段时间向各位职工发放并收集了关于个人幸福感的调查问卷,希望能够了解职工心理现状,找出使我们不幸福的制度环境因素或是个人心态症结,希望能用单位制度建设优化来熨帖温暖人心,并探讨关于感受幸福的心态活法。 
    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和时代,浮躁而又不安分富裕却不知足,丰衣足食却又备受冷漠,物质极大丰富并不一定使我们比过去更加快乐。2002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以对幸福的研究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认为,我们应当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如何提高幸福本身,而不是永远围绕着金钱和财富这一话题。人们追求的是最大化幸福,而不是最大化金钱抑或财富,而金钱和财富对提高幸福感所作出的贡献其实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更为重要的因素,恰恰在于与金钱和财富无关的其他方面。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当今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这正如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我们收到的68份问卷中,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其中有89%、84%和51%的职工选择了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和安逸闲适,而“财产富足”并未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仅占32%。而在关于“向往什么样的生活”中,44%的职工选择了“有一定经济基础,尽可能追求个性独立的自由生活”,33%的职工选择的是平静稳定的生活,以及22%则选择的是“忙碌奋斗而获得不薄收入”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幸福”的体会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幸福感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与物质富裕成正比,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安定、有希望的平衡的生活状态,是一种身体、工作、情感的平衡与丰富。


   如何离幸福更近一步? 
    一、省思的活法和心态是实现理想,释放睿智,提升生命价值的前提。只有做到个人目标与所从事事业、单位目标的一致,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动力。 
    我们应该明白,人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可以是无止境的,而任何单位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员工对收入的预期。为职工谋福利也不完全等同于提高收入,因为即使每个人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于自己与他人所获报酬的比较中,我们也可能会感觉不平衡或失落,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获得准确的评价。员工如果过分关注收入问题,甚至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评价单位的首要标准,往往会阻碍职工幸福感的提升。正如幸福感它不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地点,它更是一个旅程、一个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也许会觉得现在房价如此高,假如我的收入能使我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就会很幸福。但是对于工作5年、10年、20年、30年,越是往后越发明白我们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仍然是不够的,甚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目标,我们想要通过目标来定义我们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工作的动力,对于我们的情感要有一个期待,就是我们需要往哪里走,我们需要去理解幸福感它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目的地。 
    作为86%的职工最为关注的提升幸福感最为迫切的是“工资收入分配方案更趋透明和公平”。这一点,作为所班子的代表,我在这里郑重承诺,新的一年,我们将从制度设计上努力更加完善,从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层面促使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公平及公开,更能够有效的激励职工,保障职工的权益。但在这里我也要说,这些激励或许只能是短期的提升幸福感。我希望我们的职工,特别是中青年职工,能够在努力的工作中寻找到更深入更值得长期为之奉献的意义,同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带进这个工作,能够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日日精进,从而体会到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信。真正的工作动力,值得研究的课题以及成功从来都来自自身,来自你对自身能力的发现,来自对自身恰当的社会定位。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只有坚持才能使平凡变非凡。 
    二、为个人的技能成长和创造发挥提供支持,为培训和成长方向提供指引,鼓舞员工的士气与效率。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关注个人成长”、“ 工作岗位更具流动性,可以结合个人意愿与特长”作为74%和63%的职工所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能因为工作任务的繁忙而忽视职工的个人发展,合理调配工作任务,争取让职工能够持续“充电”。职工培训定位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员工对当前岗位的适应能力、满足工作需要,也要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能力的储备与提高,满足员工个性化职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协助职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启发职工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其明确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同时对部分特别优秀的员工采取重点培养方式,使之成为单位的储备人才。通过对空缺岗位实行竞聘上岗,拓宽组织考核和民主测评等选拔途径。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制符合个性特征和知识结构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三、创造公平、民主、互利的团队氛围,通功易事,互利共生。幸福是一种制度关怀,需要单位的主导与设计。 
    孟子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当下是一个合作而聚合的时代,因为一个人不是万能的,而是各有所长,各有分工。正如一项伟大的事业,非一人、一技所能满足,必得众人配合才能成事。通功易事,互利共生。职工职业幸福感的好坏,最主要的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中,以及在团队中的融入程度。一个和谐温馨的团队能让人产生一种凝聚力,发挥团队成员的爱好特长,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尽致,达到1+1﹥2的效果,达到“圆满完成任务,高度实践过程”的目的。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团队,我们还应在单位制度设计及完善上更加关心职工,“完善休假制度,使职工能够劳逸结合,适量减轻工作压力。”(61%关注度)“加强所务公开,使职工能够参与和监督住房分配、补贴等重大事项决策制定过程”(37%关注度)民主、公平、正义之原则的落实只有客观化、制度化其自身才能显其生命力。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 
    四、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需要个人伸出感应的触角,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积极的人际社交,多多与人为善,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生活是一门艺术,我们一定要善于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式安贫乐道是一种幸福;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人们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由价值与意义作为支撑的。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古语说得好,尽吾志而不能至者,无悔也。失望、烦乱、忧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或许当你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你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不了环境,你要改变自己的心境。当你改变不了事情,你可以改变对事情的态度。有时候事情发生了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 
    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问卷,几乎所有的职工都能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仍有39%的职工悬着的运动习惯是“没时间或者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实际上运动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调节人体各种容易感受快乐的生化激素,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在积极锻炼的同时,也要保证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极有益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电话:027-84450112 传真:027-84872714 E-mail:cjsbszhc@126.com 地址:琴台大道515号 邮编:430051

版权所有: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鄂ICP备11004119号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